張同學的媽媽身高160cm,父親身高170cm,他從小就比同齡的小朋友要矮。起初,張同學爸媽以為,孩子只是“晚長”,并沒有在意。
張媽媽說:“孩子的爸爸小時候個子也不高,十幾歲后身高突然就躥上來了,我們以為孩子隨他爸,我和他爸個子都不算矮,總感覺孩子也不會太矮?!?/p>
直到現(xiàn)在,張同學16歲了,身高還不到160cm,才引起了父母的重視,他們帶兒子來到醫(yī)院就診,測骨齡片,顯示骨齡已是18歲的水平,骨骺基本閉合,這意味著孩子不會再長高了。
更有家長心存僥幸的認為,孩子身高可以長到18歲,現(xiàn)在矮是因為沒到時間,結果錯過了孩子們長個子的黃金期,再到醫(yī)院看的時候追悔莫及。
據統(tǒng)計,我國兒童矮小癥發(fā)病率約為3%,其中僅1%的患者自覺就診,而真正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到1‰。
南方醫(yī)科大學珠江醫(yī)院內分泌代謝科孫嘉教授指出,張同學個子不高的問題,原本是有機會可以避免的。
科學認識孩子“晚長”
老觀念認為孩子有“早長”和“晚長”之分,這是目前兒童矮小癥延遲診斷、耽誤最佳治療期的重要原因。孫嘉教授在這里特別提醒各位家長,必須正確認識兒童矮小癥,持科學的態(tài)度看待孩子“晚長”問題。
孩子“晚長”,家長需要弄清楚這幾大問題
怎么才算真的矮?
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矮。孫嘉指出,如果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,就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生長緩慢的問題了:
▲ 3歲前,長高速度小于7厘米/年;
▲ 3歲到青春期,長高速度小于5厘米/年;
▲ 青春期,長高速度小于6厘米/年。
在相似的成長環(huán)境下,孩子的身高長期低于同齡人半個頭(5-10cm),可就要警惕孩子是否為矮小癥了,及時去醫(yī)院檢查!
什么是矮小癥?
診斷依據:
1.身材矮小,身高落后于同年齡、同性別正常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;
2.生長緩慢,生長速率小于5厘米每年;
3.骨齡落后于實際年齡2年以上。
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?
▲ 先天因素:遺傳。
人體高度70-80%取決于遺傳潛力,爸媽的身高奠定了孩子身高的基礎。
男孩的預期身高=(父身高+母身高+13)/2?± 5(cm)
女孩的預期身高=(父身高+母身高-13)/2?± 5(cm)
(此計算公式僅供參考)
▲ 后天因素:營養(yǎng)、睡眠、激素分泌、體型等。
部分矮小的情況可能由特殊疾病導致。
矮小癥的“三早原則”即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、早治療。據調查,90%的矮小癥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自卑、抑郁、內向等心理或行為障礙,可能影響到升學、就業(yè)和婚姻等方方面面。
在矮小癥的“三早原則”中也著重強調了“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”的重要地位,將直接關系到患兒預后效果。
孩子矮小癥,如何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
1.給孩子定期測量身高
一般以每季度測量一次為宜。
還要學會正確測量身高的技巧。3歲以下,一般采用仰臥位量身長;3歲以上的孩子進行正立位的身高測量。
同時要注意三個原則:同一時間,同一測量人,同一尺子。
2.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數據
將測量的身高數據對比下表進行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,若發(fā)現(xiàn)符合矮小標準,應及時就醫(yī)。
醫(yī)生會結合一系列的臨床檢查,判斷患兒矮小癥的原因。
比如通過X線檢查骨齡,觀察各骨化中心出現(xiàn)的時間、大小,判斷骨骼實際發(fā)育程度,通過骨齡預測成年終身高。
正常情況下,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±1歲之間,落后或超前過多即為異常。
生長激素激發(fā)試驗也是必不可少的環(huán)節(jié),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生長激素缺乏。
完善系列檢查后,才能最終診斷孩子是否屬于矮小癥,并根據不同病因進行診治。
矮小癥的治療,越早,效果越好
孫嘉指出,明確診斷為矮小癥,就應及早采取干預,家長們切勿心存僥幸!
孩子3-12歲為最佳治療期,通過營養(yǎng)指導、睡眠指導、運動指導、心情指導、疾病預防等科學的身高管理計劃,可以促進人體生長激素分泌,改善身高。
如果是因為內分泌異常等疾病所導致的身高落后,日常生活的干預,是不太可能幫助身高達到正常值的,需要接受專業(yè)的診斷和治療,才有望達到遺傳身高或突破遺傳身高。
本站分享健康養(yǎng)生及部分疾病相關信息,僅供大家參考學習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。如有需要,請在醫(yī)師指導下使用。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homeing.cn/archives/8970.html,如果侵權,請聯(lián)系
點擊此處獲取聯(lián)系方式